研究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大全
更新时间:2022-06-16 18:21:14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大全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
《诗经.大雅.文王》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也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这是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经济社会亘古而上的脉络。
作为历届全会以来最鼓舞士气、激动人心的一次会议,十八届一中和二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人事机构的变动。而在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关键性议题: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在中国改革挺进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当下,此次会议被寄予厚望。分析称,本次会议将解决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方向性和路线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历史总是有一些看似巧合又一脉相承的节点。在党的“三中全会”上,似乎都能找到为更强国家、更好生活而嬗变的旋律与足音: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业序幕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农村改革迈上了新征程。因时而改、因势而变,在这些大政方针的背后,无不契合着民心民情的脉搏,无不激活着民力民智的伟力。
时间倏忽,时代铿然。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并震撼了世界。此后35年间,7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总书记最近深刻的指出,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要正确的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饭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局部变局,还是总体部署,顶层设计与民间吁求同声相求,这是一次在逐梦路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新改革。
正如论者所言,此轮干戈最受关注的大致在三个领域: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事实上,2013年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的“383改革方案”(即“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尽管不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组最终路线图,仍直面了“深水区”与“硬骨头”领域的核心问题,譬如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改革有风险,不改更危险,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最基本的辩证关系。李总理在3月履新记者会上直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水再深也得趟”。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的召开,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统一了各阶层的思想与步骤,放开手脚干事业,是一部新一届领导团队的施政纲领性文件。正迎合了李总理的讲话,国家改革的步伐。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本职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研究生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关注,积极学习该次会议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让我看到国家实现“改革”的曙光正越来越亮,而我也希望能够与这光亮一起行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这力量很微薄、渺小,但我相信,万千小流汇集大海,千千万力量的汇聚会让世人看到
属于中国人民的力量,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推广我国文化。努力和专心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做一名迎合时代精神,迎合国家政策的合格的研究生。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作为一组信仰和价值的集合,其观念、价值、论说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落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难题终将克服。在此过程中,司法作为法律适用的中心场所,传播法治文化、凝聚法治共识的核心场域,其实效的发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不是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谋求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改造旧的法律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国的正当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检视,使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得以彻底实施。
法治应以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既加剧了社会竞争,也使得社会内部越来越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便是诉讼案件的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与此同时,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必须同时面对和解决其他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合法行使。
同时,法治在文化层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它涉及人们观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质与功用,涉及人们对规则的看法,也涉及人们对司法(法律)与正义关系的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人并不否认法律、规则及其与正义的关系。相反,他们常常诉诸法律和运用规则,肯定法律与正义之
间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司法(法律)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如果妨碍结果的公正,就可能被违反甚至抛弃。同样,为了实现实质正义,人们经常漠视和牺牲必要的程序。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司法(法律)当然被视为手段,并且仅仅被视为手段。与现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司法公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
把公正司法置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审视,是准确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力量和限度的重要视角。公正本身就是对司法裁判的要求,司法与公正在字源上的联系实际是通过“司法”的概念实现的。由公正方面去讨论司法,后者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实际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司法(法律)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既是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司法发挥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
公正司法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司法是社会中的司法,司法是民众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司法机构予以系统地适用。人们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生活在规章制度构成的现实生活秩序之中,而非宪法、民法通则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下。从实效方面看,对我们发生实际作用和令我们感受到的规则总是经过执行机构解释和适用的那些。与此同时,对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传和教育达到,而要靠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归根到底,法治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积累和改变。而历史和经验都已经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模式的实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会公众累积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如果法治不能被认真对待和实施,人们将对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当性也就将荡然无存。
公正司法是平衡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冲突的最佳选择。法治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国家(包括政府及其机构)和社会结构甚至个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造的对象。当国家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而社会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任务时,只能寄希望于公正司法。它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事业,不仅涉及原则和制度,而且涉及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要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至激化,要把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减至最低限度,只能依靠法律机制,依靠司法这
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在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权责利明确界分的有机结合。在此情形下,如何通过司法保障个****利、如何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比对政府提出积极有为的要求更来得急迫和重要。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人们对通过运用规则来建构社会秩序的要求,对法律本身的正义和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期待,不但是司法制度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基础,也是今天推行和实现法治不可或缺的资源。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强调当代法治所欲保护和促进的诸多基本价值,对于一个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重修宪法和法律,写进去更多更好的条款,不如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后一种任务,正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的核心使命。
考试吧精心整理了“”,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
《诗经.大雅.文王》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也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这是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经济社会亘古而上的脉络。
作为历届全会以来最鼓舞士气、激动人心的一次会议,十八届一中和二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人事机构的变动。而在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关键性议题: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在中国改革挺进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当下,此次会议被寄予厚望。分析称,本次会议将解决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方向性和路线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
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历史总是有一些看似巧合又一脉相承的节点。在党的“三中全会”上,似乎都能找到为更强国家、更好生活而嬗变的旋律与足音: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业序幕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农村改革迈上了新征程。因时而改、因势而变,在这些大政方针的背后,无不契合着民心民情的脉搏,无不激活着民力民智的伟力。
时间倏忽,时代铿然。35年前,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并震撼了世界。此后35年间,7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总书记最近深刻的指出,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要正确的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饭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局部变局,还是总体部署,顶层设计与民间吁求同声相求,这是一次在逐梦路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新改革。
正如论者所言,此轮干戈最受关注的大致在三个领域: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事实上,2013年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的“383改革方案”(即“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尽管不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组最终路线图,仍直面了“深水区”与“硬骨头”领域的核心问题,譬如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改革有风险,不改更危险,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最基本的辩证关系。李总理在3月履新记者会上直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水再深也得趟”。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的召开,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
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统一了各阶层的思想与步骤,放开手脚干事业,是一部新一届领导团队的施政纲领性文件。正迎合了李经理的讲话,国家改革的步伐。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本职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研究生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关注,积极学习该次会议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让我看到国家实现“改革”的曙光正越来越亮,而我也希望能够与这光亮一起行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这力量很微薄、渺小,但我相信,万千小流汇集大海,千千万力量的汇聚会让世人看到属于中国人民的力量,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推广我国文化。努力和专心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做一名迎合时代精神,迎合国家政策的合格的研究生。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作为一组信仰和价值的集合,其观念、价值、论说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落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难题终将克服。在此过程中,司法作为法律适用的中心场所,传播法治文化、凝聚法治共识的核心场域,其实效的发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不是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谋求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
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改造旧的法律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国的正当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检视,使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得以彻底实施。
法治应以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既加剧了社会竞争,也使得社会内部越来越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便是诉讼案件的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与此同时,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必须同时面对和解决其他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合法行使。
同时,法治在文化层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它涉及人们观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质与功用,涉及人们对规则的看法,也涉及人们对司法(法律)与正义关系的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人并不否认法律、规则及其与正义的关系。相反,他们常常诉诸法律和运用规则,肯定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司法(法律)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如果妨碍结果的公正,就可能被违反甚至抛弃。同样,为了实现实质正义,人们经常漠视和牺牲必要的程序。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司法(法律)当然被视为手段,并且仅仅被视为手段。与现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司法公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
把公正司法置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审视,是准确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力量和限度的重要视角。公正本身就是对司法裁判的要求,司法与公正在字源上的联系实际是通过“司法”的概念实现的。由公正方面去讨论司法,后者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实际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司法(法律)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既是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司法发挥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
公正司法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司法是社会中的司法,司法是民众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司法机构予以系统地适用。人们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生活在规章制度构成的现实生活秩序之中,而非宪法、民法通则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下。从实效方面看,对我们发生实际作用和令我们感受到的规则总是经过执行机构解释和适用的
那些。与此同时,对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传和教育达到,而要靠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归根到底,法治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积累和改变。而历史和经验都已经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模式的实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会公众累积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如果法治不能被认真对待和实施,人们将对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当性也就将荡然无存。
公正司法是平衡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冲突的最佳选择。法治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国家(包括政府及其机构)和社会结构甚至个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造的对象。当国家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而社会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任务时,只能寄希望于公正司法。它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事业,不仅涉及原则和制度,而且涉及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要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至激化,要把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减至最低限度,只能依靠法律机制,依靠司法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在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权责利明确界分的有机结合。在此情形下,如何通过司法保障个****利、如何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比对政府提出积极有为的要求更来得急迫和重要。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人们对通过运用规则来建构社会秩序的要求,对法律本身的正义和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期待,不但是司法制度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基础,也是今天推行和实现法治不可或缺的资源。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强调当代法治所欲保护和促进的诸多基本价值,对于一个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重修宪法和法律,写进去更多更好的条款,不如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后一种任务,正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的核心使命
【研究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大全】相关文章: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汇报01-09
2018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02-06
研究生学习个人心得体会03-26
研究生学习阶段英语04-15
研究生学习自我鉴定04-05
在职研究生报名学习时间04-25
学习励志说说大全02-21
最新的两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06-20
研究生通知合集十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