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毕业生在职业角色转换和适应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022-03-09
- 相关推荐
(一)依恋大学生角色;
(二)畏惧职场人角色;
(三)自负自大、眼高手低;
(四)情绪化严重,不踏实于本职,等。(仅供参考)
扩展资料
(一)依恋大学生角色
大学生习惯了三点一线的大学校园生活,进入职场之后仍然会以学生的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对待自己、同事和领导,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对待工作。面对新的环境,人事皆非,原来在校园几年形成的价值观,沟通方式,思维模式,处事原则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在校可以依赖别人,现在处处需要自己做决定,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高校毕业生也因为对过去的依恋,事事處处容易受挫,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心情郁闷,留恋校园生活,天长日久容易逃避现实,目标迷茫。
(二)畏惧职场人角色
很多高校毕业生走到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即使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也常常因为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导致做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害怕担责任,害怕闹笑话,害怕出事故,胆怯畏惧,裹足不前,又担心工作平平,让领导和同事看不起。这样的心态极大的制约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创新的胆略和参与竞争的气魄,导致工作局面打不开。
(三)自负自大、眼高手低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发展的比较顺利,对自我的评价和认可度都非常的高,觉得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很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和基层的工作,刚毕业就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但是实际工作起来却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团队精神差,工作中不注意细节,错误频出。
(四)情绪化严重,不踏实于本职
有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经常带着情绪工作,稍微加班就讨价还价,多做一点就要求获得赢得的利益,完全的功利化,将工作看成完全的买卖关系。然而讨价还价的思维只会束缚发展。另外有一些高校毕业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中总是抱着不安定的思想,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浅尝辄止,轻易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