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引入淘汰机制吗
2022-06-21
- 相关推荐
扩展资料
大学生必须脚踏实地,不能游戏人生。但是如新闻中所说,许多人沉迷于游戏而耽误学习的,还真不是个例。如今,宿舍里抱着电脑“开黑”,上课时捧着手机“吃鸡”,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常态。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信奉“60分及格就对,多1分都嫌浪费”,在平时的功课中百般敷衍,能不听就不听,能糊弄就糊弄,老师们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毕业论文环节,“复制”“粘贴”也是常态。以上种种问题,充分说明了大学校园存在自由散漫的风气。许多人在高考之前被严格管教,进入高校之后却进入“放羊”状态,的确容易放松警惕,失去自制力。要改变这一现状,个人意识自然重要,大学方面是否改善管理模式,也兹事体大。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教育大众化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不能只提高了文凭层次,没有实质性提高公民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大学校园“严进宽出”,并没有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提升。前不久,教育部召开新时代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如何扭转?就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意味着,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此次华中科大选择从严治校,可以说给混日子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从长远来看,这是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民族和国家未来负责的表现。
要实现从严治理,仅仅盯住学分是不够的,还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这方面,许多人乐于列举的一个例子是,与我国强调毕业率、就业率的情况不同,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的高校毕业有严格的淘汰机制,比如哈佛每年有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退学休学。2015年《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对此作总结:“有些中国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大学开除制度的严肃性,往往抱着玩到最后一秒再突击的侥幸心态。而在美国大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绝不是一蹴而就,或是可以凭侥幸取得的。”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要让教育质量硬起来,就要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设计,准确而持续地评估学生表现,特别是严厉杜绝学术不诚信,让学生意识到大学教育的严肃性。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让大学生回归初心,守好本分,彻底告别“混日子”,才能让他们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才能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作出贡献。对学校来说,学生质量关乎长远大计,因此要敢于动真格,敢于让学生体会到“混日子”的后果。像华中科大这样的淘汰机制,无论怎么看都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