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方新型智库建设四大支撑
2022-04-07
- 相关推荐
扩展资料
强化数据支撑
数据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资源。与国家级新型智库建设相比,地方新型智库建设存在两方面的数据难题。一方面是数据来源难题,主要表现为数据来源渠道少、获取难度大、数据及时性不足等;另一方面则是数据利用难题,主要表现为数据利用方式陈旧、数据价值开发不够等。
要破解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数据难题,需要在开源和增值两个方面下功夫。从开源方面看,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既要广泛搜集那些政府和社会已经公开的数据,也要努力获取一些必要的未公开数据。比如,通过申请获取政府数据,通过与不同层级实务部门开展课题合作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向数据市场购买获取相关数据,等等。从增值方面看,地方新型智库建设需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方式,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数据增值。当然,实现数据增值,既可以采取分散化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化方式。所谓分散化方式,就是由各研究团队根据其目标任务和理论方法,有目的地开发利用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增值。而集中化方式,则需要新型智库成立专门的数据搜集、处理、开发和利用机构,通过搭建基础数据库、完善相关数据交换共享标准、创新相关学科及领域数据分析模型工具等,实现数据增值。
强化方法支撑
研究方法创新直接关系到新型智库建设的成效。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研究方法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另一个则是应用对策创新。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这两种创新的互动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说各话的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容易陷入抽象的教条,而应用对策制定方法则容易陷入经验主义。要破解新型智库建设中的方法创新难题,则需要重新思考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制定之间的关系。
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研究方法创新,需要始终围绕地方新型智库的使命和任务进行,即围绕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展开。因此,在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时,需要始终以能否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标准。从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角度看,必须跳出为理论而理论的研究路径,把自身置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基础性、创新性框架和方法论的研究立场之上。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转变与创新。从应用对策制定方法创新角度看,必须跳出简单的经验总结研究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和深度分析总结出规律性。从二者互动的角度看,则需要利用辩证思维,找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制定方法的结合点,从整体和全局角度理解其相互转化和相互支撑。
强化团队支撑
团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织方式。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地方新型智库团队建设面临两方面困境。一方面是,地方新型智库团队建设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科研处所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新瓶装旧酒”问题;另一方面是,地方新型智库团队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临时性、随意性现象,科研“拉郎配”问题仍然存在。这两方面问题制约了团队活力,影响了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成效。
破解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团队难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深入破除传统科研处所组织形式的影响,创新团队组织方式。团队组建既要充分考虑地方党委和政府历年来的工作重点,也要充分考虑地方智库历年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所积累的经验,抓重点、抓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破除一哄而上、全面开花的团队组建方式。其次,要尊重科研规律,打造具有深厚专业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既要防止外行领导内行,也要防止内行去干外行的事,最大限度破除“拉郎配”给团队专业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再次,要做好团队培育工作。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团队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的实践中摸索打造的。对于刚加入地方智库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尚缺少相关的团队工作经验。这就需要面向这类人群进行团队工作经验的“传帮带”,让他们尽快适应并掌握相关技能。
强化评价支撑
评价机制创新是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评价机制创新发挥着关键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评价机制往哪里改,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和着力点就会往哪里变。当前,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导向不够清晰、标准不够精细、重点不够突出、用力相对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质量。
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评价机制创新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围绕主责主业进行评价机制创新。地方新型智库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是其主责主业。因而,评价机制创新要以决策咨询服务成果及其应用为重心进行指标设计。第二,评价机制创新要坚持客观公正标准,指标设计要细要实;突出科研人员贡献率,着力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克服“奖懒罚勤”倾向。第三,要完善动态评价体系,健全科研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