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8 12:27: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
火烧赤壁,温酒斩华雄……听完这些,你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吧!没错,这就是充满智慧的书——《三国演义》。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有人说他是奸臣,甚至是奸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更多的人,说他是奸雄。的确,曹操的形象是很多面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
其实,个人而言,从书中认识到的曹操,我是很欣赏的`。我认为,他是个奸雄。认识曹操,是从他的一首诗《观沧海》开始的。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一统天下的霸气与决心。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啊!他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之气,让我敬佩不已。“青梅煮酒”,是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刘备与曹操谈论天下英雄,刘备用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搪塞,却被曹操一针见血地一一驳回,“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语石破天惊,刘备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能如此识刘备内心的,天下无二人。曹操的这番话不仅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忘。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躯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刘表枉称六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而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
在《三国演义》中,我所认识的曹操,还有很多的特点。献刀董卓的从容应对、官渡之战的任人唯贤、望梅止渴的聪明急智、挥兵南下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以往煊赫一时;蜀,以往功成不居;吴,以往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能够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总是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3
茫茫宇宙,千万颗星星,细心寻找,便能找到闪亮一颗;五彩花圃,有无数鲜花,细细闻闻,就能发现清香一株。我已读过许多名著,在脑海中仔细搜寻,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要数《三国演义》。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就已初读《三国演义》,不过那时还很小,总搞不明白为什么老是要打打杀杀,要么战胜就仰天长笑,要么战败就跪地哭泣,这对于我一个小小女孩来说,未免太过于血腥、太过于恐怖。
但自从五年级我们学了《草船借箭》,就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鲁肃的忠诚老实、周瑜的奸诈狡猾所吸引,所折服。于是,我又再次捧起了《三国演义》,从中读到了正义、奸邪、忠诚、睿智、狡诈……读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意义。
宽厚仁德、谦虚谨慎的蜀国之主刘备;声似巨雷、势若奔马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挟天子而令诸侯”,奸诈狡猾的曹操;矫勇善战、有勇无谋的吕布;心胸狭窄、生性多疑的周瑜;内忌而外宽、猜忌而多变的司马懿;智勇双全、宁死不屈的姜维……
三国中,那无休止的战争无时不在进行着,长矛挥动、乱箭飞舞,时刻都要精心防备,时刻都要竭力进攻,时刻都要变幻战略,战火硝烟,无处不在,不管高山、平地、江边、城外,不论是将领、军师、士兵,都在浴血拼搏、奋斗之中。那一派战前擂鼓声势浩大,战中怒吼气壮山河,战后场面萧条破败的景象,永远都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统山河大地”,这简单的'六个字,道来虽似容易,但其中之理,又有谁能真正知晓?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统一山河大地,我们的先辈将冰冷的泪水洒在具具战死的尸体上……
三国中,无数英雄尽显英勇才智,风骚轩昂,让其后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国演义》,真是壮志豪情,气吞山河的千古绝作。
其实,读过《三国演义》,让我更多的懂得了正义、忠诚、睿智,让我更多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大家必须很熟悉吧,什么,不熟悉?不会吧,那我就告诉你吧。此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此刻明白了吧?
孔明初出山之时,曾对刘备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此时的刘备,可谓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堂堂大汉皇叔,天时地利客观有利条件让他人捷足先登,剩下的仅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了。所以,西蜀赖以立国者,就是“人”。
就凭这一个人字,孔明就能把它做成一篇璀璨的诗篇!
最成功的是孔明对当地士人、将士的使用,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毕竟,刘备要在西川立足,非得到当地士人支持不可,所以,孔明重用董允、费炜、蒋宛、邓芝等数十名当地文官,更绝的是让刘备与当地士人联婚,娶吴懿之妹为妻,结成婚姻联盟,让这批士人安下心,共同拥立刘姓为主。对武将则另一套办法。孔明始终紧握“枪杆子”,主要武装力量由刘备共患难的关、张、赵等人及其子弟掌握。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廖化自古城相会时就随刘备,是“久经考验”的干部,把带精兵的先锋职务给其他人不放心,所以才交给廖化。至于姜维,是孔明入室弟子,是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就另当别论。一些不为所用的人材,如初入川的杨任等人则杀之不留!这是孔明用人精明之处,西蜀能立国三分天下,与孔明这些措施分不开。可是孔明用人也非绝对正确,他平生犯二次用错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错用马谡,结果失去了北伐战略要地。二是在留守荆州人选上,很明显,刘备派关平到荆州求援,是自作主张要关羽守荆州,孔明对这种错误决定,不作争抗,造成荆州失守。
不只是诸葛亮,《三国演义》还有很多人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如:关羽、张飞、曹操等等。能够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说到三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很多人认为这三个中,离统一天下最近的人便是曹操了,因为统一天下的人是他手下的司马氏,许多人都因为这点,而觉得曹操十分成功,我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我不否认曹操是个成功的人,他手下大将如云,每一个都肯为他付出生命;他手下的谋士也是大排长龙,并且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再说说他本人,更是聪敏绝顶,对他看中的人,能够说是开诚布公,什么好东西都给他;可是,对所有人,他似乎都不会完全信任,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动作引起了他的疑心就大开杀戒……我想,曹操是一个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了,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有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很多,又心胸狭隘;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这些极其矛盾的性格,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就造就了一代奸雄。
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可悲之处,无论他是和性格,都离不开“猜疑”二字,而就算他猜疑了一辈子,他一手建立的曹氏王朝,也被他最得力的手下司马一族夺去,猜疑了一辈子,也没出掉一个真正的`“祸害”。无论对谁,他都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待降将蔡瑁张允,只因一点疑心就杀了他们;对待关羽,宁可自我战败也不然他又见到刘备的机会,是为了想留住关羽;对待刘备,即使他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将兵权交给他,连荆州都还要派一个车胄去镇守、监视……曹操每次做起决定来都是闪烁不定,都把人派出去了,还要找两个人跟着,还不放心,偏要自我也一齐去。
我觉得这就是曹操的杯具之处,是他失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你们知道吗?对了,就是《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写的,主要是讲蜀,魏,吴三国的激战。这个故事先是由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而开始,先是由张角带领黄巾军打,打了胜仗。然后刘、关、张三人又去和吕布大战,吕布最终招架不住,掉转马头而逃,关羽国五关斩六将,先后过了东岭关,洛阳,氾水关,最终感动了诸葛亮,终于答应来辅助刘备。
有一次诸葛亮和周瑜一齐出计,还把曹操的船烧了,这是在赤壁大战时,张飞战马超,那时张飞和马超战了以百多回合,不分输赢,还是诸葛亮用计劝降马超。最后刘备曹操孙权都死了,蜀魏吴三国归晋。
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非常兴奋,一打开就开始看,一开始看的很快,一个字也不掉,看完一章又一章忠于看第十章,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到了晚上,眼皮也就开始打架了,但我绝不放弃,一直看到第十九章,于是我合上书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拿起来看,发现有一篇我们在课上学的.一章,异常兴奋,看完之后,果然不赖,我又继续看,才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看课外书,因为看课外书对我们有好处,而且还可以加深书上的知识,所以我们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时期的罗贯中所著,是一本历史性综合小说,结合了真实的历史所著此书。
在《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为人们描绘一幅精彩动人的画面,我最喜欢的国家是蜀国正是凭借每一次胜仗才走向兴盛!吴国在江南一带一直称雄,然而吴国最不同于其他两国了,因为吴国的地形要素,迫使吴国以防守见长,但吴国水上的攻击力是最强的,因此它的船业也十分发达,魏国是由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时期一直是最厉害的,拥有百万大军,粮食万担,最后统一三国的也正是魏国。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大将赵云、典韦、关羽和军师诸葛亮,遥想当年赵云紧靠一匹马,一把枪,一身盔甲这四样东西东西在长板坡勇闯八十万大军,在赵云眼中这八十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他视大军如草芥,勇猛杀敌,背着小主公阿斗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他在其他的战役当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赵云比吕布的战斗力少,但比吕布更有计划,爱护部下。
我听别人说关羽最讲义气,但我认为典韦是最讲义气的,比关羽更能报答别人,我喜欢他的`是他战死沙场的时候。那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曹操在被张绣的军队围困之际,典韦本可以跳马,却又念他的义气,与曹操当年对他的恩情,他回来救曹操却不幸牺牲了,然而在他马上终结的那一刻他向主公曹操大吼了四个字“主公,快逃!”在典韦死的时候,他帮助了曹操,大败了袁绍,统一了大部分北方。
《三国演义》的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生动,不仅是我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似乎对魏国和吴国不太公平,蜀国人物简直被神化了。吴国将领的勇武,如甘宁、凌统、孙坚,不在关羽之下,贾诩和郭嘉的谋略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可书中总是突出蜀国的人物,实在是不公平。我认为张辽才是众多武将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辽旧主吕布被抓后,贪生怕死,乞求曹操收留,为此张辽大骂吕布:“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足以显示出张辽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不比关羽差多少。之后他忠于曹操,也是忠义之人,为何人们只记得关羽!
张辽的为将之道是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正是如此,没能让太史慈的计策成功,因而大败孙权于合肥,也使吴国上将太史慈阵亡。虽不及诸葛亮,但有哪个当将军的像张辽一样智勇双全,且得胜后不骄傲?关羽虽智勇双全但刚愎自用,根本不及张辽,而赵云在谋略方面也逊色一些。
张辽鞠躬尽瘁。曹操平定汉中后,孙权又兴兵攻打合肥。张辽率领魏军死守。令孙权元气大伤,吴将董袭死于水中,陈武被庞德斩杀,大败于濡须口,张辽从而威震逍遥津。江南人一听到张辽的大名,连小孩晚上都不敢哭,可见张辽的厉害之处。直到在淮南战死为止,张辽立下的功名不可计数。纵是诸葛亮也打过败仗,可张辽身经百战,几乎不败,不让吴军踏入魏国半寸土地,哪个将军能够像这样英勇?
关羽智勇双全,但骄傲无比;诸葛亮才智过人,但不能上阵厮杀;张飞脾气暴躁;赵云过于谨慎,容易错过战机;黄忠年迈,容易轻敌;马超有勇无谋……如此看来,蜀中的豪杰哪个能敌张辽?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无数,但我不期望人们的`目光只停留在蜀国的几个身上,如何才能“百家争鸣”,就看我们能否有自我的见解,而并不是别人留下来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在我国文学的天空中,有四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是其中的一颗。这个暑假我就把这一颗星,“重游”了一遍。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篇了。
这一篇讲了在十八路英雄讨伐董卓的时候,势不可挡的先锋——孙坚,在攻打汜水关时被董卓大将华雄击败,之后,又先后斩杀了俞涉和潘凤两名大将,此时军中缺少良将,无人再去迎战,袁绍叹道:“要是颜良和文丑在就好了,那里还怕他小小华雄?”话音刚落,关羽从军中走出,说到:“小将愿去砍下华雄的脑袋!”此时关羽的.官职只不过是小小的马弓手,袁绍认为关羽的官职太低,便生气地喝道:“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敌军笑话?”关羽大声说:“小将若杀不了华雄的脑袋,就请砍掉我的脑袋!”曹操看到关羽如此英勇,便为他辩解道:“华雄又不是我军将士,他怎么会知道此人是一名马弓手呢?”袁绍一听,无言可对,只好默许了。
曹操又为关羽端上一杯热酒,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斩杀了华雄再喝吧。”说罢便提起大刀,上马前去与华雄决斗。关羽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没一会就把华雄斩于马下,他提着华雄的头颅回到军中,把华雄的头往地下一扔,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此时酒还是温热的。军中上下无不惊叹。
这篇故事让我感到了关羽的神勇,我也要像他一样,是永往直前不是像个匹夫往前冲。从此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都因为我的勇往直前给攻破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每个角色刻画的都栩栩如生,一场场动魄的.战争,让我手不释卷。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故事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桃园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一直让我回味。
《三国演义》也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那是一个暑假,妈妈爸爸带我们去爬山,爬到一个景区的时候,我弟弟提议去走吊桥,我满脸“写”着不想去。可是走过了吊桥就到下一个景点了,所以不得不去,工作人员帮我们弄好安全绳后,我就走上了桥,刚开始走的时候并不害怕,但是走到桥中间时桥开始晃动了,我就不敢向前走了,看着妈妈爸爸和弟弟都顺利地过了桥,我的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了,但我想起《三国演义》里勇敢的英雄后,我就想我不能败在一座桥下,于是我一鼓作气走到了桥对面。这对我来说,是成长中又一次成功的挑战。
书好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华,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变得更博学,更智慧、更自信、更勇取,我们要像英雄们那样,敢于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做自己生命的强者。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读后感《读后感 封顺泰》。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枭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天下大事,久分久合,自汉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分为三国,分别是西蜀、东吴、曹魏,最终被司马氏一统天下,改国号为晋。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在这个暑假里,我打开《三国演义》这本书,读了一遍之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禁不住又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几遍。读过之后,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长坂坡》这一部分。在这一回中,赵云、张飞二将各显神威,在得知小主人阿斗不见后,赵云心急如焚,急忙去寻找。赵云在八十万曹军中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多员。后人有诗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陽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在与曹军交锋时,张飞不惧对方人数远胜自己,长坂桥上大喝一声,吓得曹兵连连败退。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槍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赵云、张飞这样,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知难而进,这样才会成功。
在这篇小说中,还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刘备、关羽、黄忠、吕蒙……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又称“卧龙”,深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曾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诸葛亮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忠心耿耿。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值得后世人万代敬仰。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不仅学到了怎样做事,还学会了怎样做人。读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挤出时间,读更多的好书,正如台湾作家林海音所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书籍,将伴我共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马踏斜日,象飞田角,一条楚河汉界给予后人多少遐想;摘一片龙井,饮一口西湖水,给予后人多少留恋;泼一幅水墨,诵一句《论语》,给予后人多少诗情。而今我举杯邀明月,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而今我想再与孟德铸就,论一番天下之英豪。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将义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义”,就不必谈后者。而这位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桃园之中,你义结金兰,随后为大哥奔走一生。因为最初的誓言,你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而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你大义放走了他,因为你深知以前他对你的厚待,这是你对他的`回报。因为“义”你没有选择曹操的位高权重,八千里路云和风只为和刘备相聚;因为“义”你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刻只剩赤兔在风中哀鸣。你为后人留下了“待人需重情义”。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人最纯真的一面已被物质冲击,但我们应该反思,虽然社会有黑暗之处,但是我们依旧应该以情义待人,给他人以温暖。
再饮一杯,再论英雄。
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为古人推崇。而蜀国后期之所以富国强兵是因为有这位英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家训中告诫后人的名言。诸葛亮一直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这使他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卧龙岗一出,认为天下三分,以连吴抗曹;三寸不烂之舌战败群儒,赤壁之火吓退曹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但只怪天妒英才,刘禅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以一生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给后人多少“财富”、多少“宁静‘’和‘’致远”,你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
中华之精华太多,我受益匪浅;中华之英雄太多,我数不过来。你们给予后人的是遐想,是留恋,是诗情,是榜样。
最后,此杯已罢。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这本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它就是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书。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之间的历史,这本书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罗贯中先生的大胆创作而完成,作者运用生动、有趣的艺术表现形成,使历史以另一个姿态展现于我们的面前。仔细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心,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让人沉醉其中。
书中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情节,但我觉得,书里最精彩、最令人回味的故事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最终诸葛亮还是被刘备的坚持与真心给打动了,决定出山去帮助刘备。
我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坚持的意义。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坚持的小男孩。周末,我原本很开心地去学画画,但没过几分钟,我就觉得很无聊、枯味,于是又大吵大闹着要回家去、不想学了,每次母亲让我去时,我就会编出各种理由:手疼、没画纸、笔坏了……
有一天,我无意中又翻开了这本书,一次次阅读刘备的故事,看到他胸怀大志、屡败屡战、从不言弃。我想: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想到这儿,成功克服了心中的障碍,开始认真地学习绘画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了用心的投入,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绘画技能自然也提高很快,还被老师推荐去参观省级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呢!
瞧!书籍就如一位良师,引领着我们不断努力向前。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认真、用心去读这本好书,幸好有了这样的暑假作业,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小说书。
本篇小说是一步跨度进一个世纪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以木牛流马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妙计,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神机妙算,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忠心,他认定了刘备做主公,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9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