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言稿
更新时间:2022-09-04 23:54:58 发言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言稿
2016年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言稿
广西、四川、江苏、河北存在官场“圈子文化”。如四川,被指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于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在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在江苏,“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在河北,“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近年来,查处的不少腐败案件都是窝案,特别是一些“老虎”落马,相继落马者不乏同学、老乡、上下级、校友等关系,这无疑是畸形“圈子文化”造成的恶果。
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也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一个贪腐者的出现,可能还会有一点儿遮遮掩掩或者内心的不安,而“圈子”腐败,则会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自欺欺人和变本加厉,贪腐行为也会表现得狂妄嚣张。一些腐败窝案曝光后,我们发现这些贪腐官员都拥有集会、享乐的会所,这些地方既是他们耽于享乐的场所,也是他们拉帮结伙、勾兑利益的地方,这种现象正是“圈子文化”的突出体现。“圈子文化”的存在,为“圈子”提供了成员引入、联系交流、利润分配、风险应对的途径和便利,可以说,“圈子文化”已经成为腐败蔓延横行的帮凶与工具。从查处的腐败窝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部门的腐败现象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腐败带来的问题,而是由一个囊括了各类官员、商人、官员家属等在内的“圈子”造成的腐败,这种腐败现象不仅大大加剧了危害和损失,而且也为之后的根除影响带来了很大难度。
其次,“圈子文化”是恶化官场生态的催化剂。朋友圈、同学圈、亲戚圈这些维系人们日常人际关系的“圈子”固然有其必要性,但蕴涵了诸多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的官场“圈子”已成为隐藏在正常圈子外衣下的社会毒瘤,在这种圈子里,圈子关系凌驾于组织纪律之上,甚至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有一种说法是:“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这从侧面印证了官场“圈子”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决策和执政。在现实中,“圈子文化”的存在,势必弱化大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导致用干部、作决策不是选贤任能、实事求是,而是讲圈子、看亲疏。“圈子文化”一旦大行其道,就可能使一些人面临“要么加入圈子,要么被圈子孤立、抛弃”的两难选择。曾有被查处的贪腐分子就表示,“进了这个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2012年12月18日《检察日报》)
这种由“圈子文化”导致的权力非正常运行,正是政治生态恶化的信号,因此,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抵制所谓的“圈子文化”,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力促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首先是防范权力过度集中,以监督机制抵制“圈子文化”。“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够病态存在,衍生出一大批腐败群体,就是因为存在“圈子文化”的地方或部门权力过度集中。“一言堂”“一支笔”的存在,使得个人权力很容易失控,一旦个人私欲膨胀,地方政治、经济等整体发展就会面临发展风险,而个人权力过度集中,也就更容易形成病态“圈子文化”,导致“圈子”腐败的滋生蔓延。因此,抵制“圈子文化”,就必须防范权力过度集中,强化权力监督机制。
【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发言稿】相关文章:
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是什么?04-26
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是什么05-03
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有哪些04-01
2018年两学一做整治圈子文化发言05-23
党员干部反对圈子文化心得体会3000字06-01
退出圈子的说说04-07
改变自己的圈子说说文案10-20
退出混社会圈子的说说03-23
慢慢缩小自己的圈子的说说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