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广播稿
更新时间:2023-02-11 08:05:11 广播稿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国学广播稿
在学校广播站锻炼的学生,我们广播前都会预先做好广播稿,优秀的广播稿会带来更好的节目效果,广播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国学广播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国学广播稿1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1:50至12:00
主持人:
(第二、四、六、八周播出内容)
(主持甲:)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中午好!
又到了我们卓立实验学校广播站“国学经典阅读”栏目广播时间
(主持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们把他教育徒弟的言论编成了一篇著名的经文,它里面也向我们讲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篇经文后来成为了我国从古至今教育孩子最好的启蒙读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主持乙诵读:)
弟子规(节选)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怎么样?这篇脍炙人口的经文你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家谷建芬老师,还为它谱上了好听的曲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唱这首好听的《弟子规》吧!
——播放歌曲《弟子规》
(主持乙:)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广播站“国学经典诵读”栏目的广播时间又要结束了。(主持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小学国学广播稿3
甲:刘雅文乙:史雯琦
乙:今天我们来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古诗,都为《如梦令》
甲:学习李清照的诗,当然要了解李清照了。
李清照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幸福的,聪颖高雅
乙:中年的李清照是忧伤的、离愁的、多情的。李清照45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20年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南迁。第二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下面大家请听我们为大家朗读一遍。
甲: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乙: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甲: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乙: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赏析第二首
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甲: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乙: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
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甲: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乙:今天的广播就到这里了。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
合:再见!
小学国学广播稿2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
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
“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
“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正如《礼记》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仁义,国家就会仁义;一个家庭谦让,国家就会谦让。
义
根据《说文解字》,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下面的“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
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助;而下面的 “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小学国学广播稿】相关文章:
国学广播稿01-15
国学经典广播稿01-05
国学广播稿(14篇)01-19
国学经典广播稿(13篇)02-10
国学经典广播稿精选13篇02-16
国学广播稿14篇01-17
国学经典广播稿13篇01-06
国学经典广播稿汇编13篇02-16
美国学制从小学到大学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