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临江仙赏析

更新时间:2022-11-04 14:29:55 蔼媚 诗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与义临江仙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字词解释: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翻译:

  回忆起青年时代,我们曾经在洛阳城南的午桥桥头上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座中多是满怀豪情壮志的少年英才。桥下长长的河水泛着月光静静的流淌着。在月光下的杏树林里,在稀疏恬静的杏花月影中,伴着悠扬的笛声,大家尽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竟如同一场恶梦。而今国破家亡,奔波流离,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可一想到当年那些可怕的岁月,仍然心有余悸。如今闲登小楼,观赏这雨后如画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现在眼前。古往今来,有多少兴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渔翁那夜吟的渔歌之中了。

  作品背景: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赏析:

  上阕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也为后文抒发心中感慨铺陈了对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气氛。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他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轼相近了。

  名家点评:

  黄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高绝,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谭莹云:敢信坡仙垒可摩,词名《无住》却无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论词绝句》)

  胡仔云:(前半阙)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张炎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沈际飞云: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奥,劲健也),可摩坡仙之垒。又云: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功业则欠,文章自优。(《草堂诗余正集》)

  词牌名了解: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此词共六十字。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被放在卷首,后被用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歌词。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的经历

  陈与义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不过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乱,后来才把家搬到了洛阳。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临江仙赏析】相关文章:

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07-27

春寒陈与义翻译古诗词赏析02-08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赏析09-15

观雨陈与义古诗带拼音版08-31

登岳阳楼陈与义的思想感情08-12

义不赂秦的义的意思08-25

青春古义是什么今义是什么08-12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的翻译08-24

期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