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4-01-05 09:30:27 春鹏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

  通过假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频多。让我重新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指标可以依照,心中更加有数,同时也为我们幼儿教师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了彼此的成长之路。

  翻开《指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明”中的一句话,呈现的是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关注细节、尊重个体差异、丰富的保教经验。边看着边在思考:孩子不就像阶梯吗?一层层地往上,再优秀的孩子若要到达顶端不都是要先走在最低最矮的台阶上吗?只是有些孩子起步比较慢,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鼓励和表扬,“蜗牛”也会走上阶梯到达最高的顶点。

  科学是什么?是知识、是过程、是世界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儿童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学习了科学领域《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这些关键词是多次出现的,在教师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其中的关键。

  一、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在环境的创设上应该以幼儿为主,让幼儿能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比如:在班级种植区域中,应该让幼儿充分的参与进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带来的瓶瓶罐罐,种子等,和老师一起体验种植的乐趣,种植结束后孩子们会关注到自己种的小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探讨,也能关心自己的种植结果,与同伴交流,和老师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等,如果是老师代替幼儿进行种植活动,那么幼儿就失去了体验种植的乐趣,没有亲自进行种植怎么能对自己的小植物关注和关心呢。记得王祎真小朋友,他就几乎每天都去观察自己的小植物,长高了没有,叶子长得是什么样子,同时也关注其他小朋友的植物,与自己的植物进行比较,还做了记录,他的行为也带动了其他的小朋友;施泽也是对自己种植的小植物很伤心,他看着自己的芸豆发芽了,慢慢的长高了,而且在求助老师的帮忙下,让小植物可以沿着一个“路线”往上爬,施泽也是很兴奋的。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应该经常给予幼儿“试试看”“你能行”等鼓励,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以呵护和培植,使孩子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一些科学探索活动中,有的孩子总是不愿意自己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依赖老师情况严重,每次到实际操作时总是说老师我不会。《指南》中也提到了该如何去解决,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孩子在寻找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者方向错误时,教师应该进行适量的引导,而不是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自己寻找出来的答案会远比你告诉他来的有意义的多。

  二、活动的过程设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关键。

  要让孩子在“做”中产生思考和真正的探索,关键是活动的设计。只有活动过程设计得当,才能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深入地探究某个问题,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真正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探究。

  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适宜的科学探究活动。

  内容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方法正是在与一定的内容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探索内容的适宜性是幼儿有效探究的保障。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是能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能成为幼儿需要的、能为幼儿直观地感知和操作的。

  在《指南》中,我发现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渐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四、材料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石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任何的科学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材料来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中介和桥梁。要实现幼儿主动探究,就必须为幼儿探究活动准备物化着教育目标的材料,使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不断思考:如何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物化为幼儿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动?活动材料准备要注意什么?要达成该活动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材料?什么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探究?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材料?材料的形状、大小不同是否阻碍幼儿的探究,有何影响?

  通过这次的翻阅与学习,幼儿园的活动就是课程,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科学交往环境,鼓励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突破传统的师问、幼答方式,要鼓励幼儿提问,开展幼问、师答式的互动、动手操作、体验操作的成就感与乐趣。总之既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善于发现数学问题,能用自己所学解答和帮助自己所碰到的问题。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顺应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老师应该是大树,一边是果实累累,一边是根深叶茂。”我想,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大树,培育出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苗苗。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2

  科学是什么?是知识、是过程、是世界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儿童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学习了科学领域《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多次出现,与《纲要》十分贴近。因此我认为:

  一、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比如:在活动中经常给予幼儿“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鼓励,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以呵护和培植,使孩子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科学活动。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中班、大班年龄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渐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下面我结合班级中一名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片段来做出我对幼儿科学探索的理解。

  徐思娴是我们班级七月份的幼儿。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有说有笑,可是一碰到和老师在一起,顿时就会感到紧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个孩子很拘束。在每天早晨的来园游戏时,她做游戏非常认真,无论是制作橡皮泥,还是在娃娃家里做妈妈,或是在图书馆里看书,她都全心投入。在上周三的科常室里,我拍下来她玩益智玩具的全过程,从中也看出了这个孩子的游戏水平是处于怎样的水平阶段。整个游戏过程,幼儿经过了几番尝试、用了比大小的办法,在玩的时候给自己制造了障碍,随后又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可见,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有新的突破。她的游戏水平能力提高的空间不在于她会玩多少玩具,而是在于她会用思考的办法去研究玩具该怎么玩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学会学习思考的方法。

  总之,学习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我会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支持并鼓励幼儿探索科学、学习科学。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幼儿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实际感受、探索欲望和兴趣非常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幼儿的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科学现象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3

  自《指南》发布以来,它成为每个幼儿教师的“福音”,在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前进的方法。对于科学领域,在《指南》上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通过对《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从中收获颇多,更对科学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对以后开展科学活动也多了一些想法与自信。

  首先是自己本身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欠缺,对于书本中某些科学知识自己也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就更难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说明。此外,教参书中有些操作材料并不易于准备,尤其是在班上孩子人数较多的环境下,因此,这也给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领域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孩子们容易失去兴趣,有时又因为孩子们沉溺在有趣的操作中而使活动秩序混乱,因此,如何在激起孩子兴趣的同时又保证活动秩序,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东西,考验着每个幼儿老师的教学智慧。

  在过去的活动中,我太注重对孩子们知识的讲解,希望他们能从每个“实验”中学习到其中的知识,反而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发现与探究,更忽略了大自然这个知识的宝库。《指南》科学领域中第一个目标就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幼儿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在大自然中,每一个孩子都成了小小“科学家”,能发现每一片树叶的不同,能想象每一只蚂蚁的不同故事,更能冒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来,而好奇心和兴趣则是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帮助孩子理解,并经常带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另外,宽松的教学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快乐地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养成敢说敢表达的好习惯,促进师生间与同伴间的交流。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发现探索,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

  总之,我会根据《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行动努力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能力,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科学。将孩子们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科学现象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去。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4

  教科研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新学期伊始,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持续推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稳步提升,2月23日,九江市湖滨幼儿园在五楼多功能厅开展了新学期首次集体教研活动,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集中研讨教师在科学领域相关知识的运用与思考,幼儿园教学副园长王映枝及全体一线教师参加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立意明确、形式新颖,共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指南》中科学领域知识抢答竞赛活动。活动由保教处主任陈婷主持,全园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参赛,“听题、按铃、作答、得分”整个环节大家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经过“填空”“判断”“选择”三轮关卡,最终中班组获得优胜。第二部分是科学案例分享活动。老师们以户外游戏、集体教学、自主生成活动、区域活动、种植角等为视角,分享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思考,大家的分享进一步验证了“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的核心经验是在感知、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的”。案例分享后,由大教研组组长潘芸进行小组点评。

  最后,副园长王映枝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发言中,她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氛围、形式等给予高度肯定;其次,她对教师们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中的认真分析以及活动后的交流分享给予大力赞扬;最后,她从“何为科学探究”“何为数学认知”两方面,结合《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引导教师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核心经验。

  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全园教师对《指南》的一次深度学习,也是一次教学基本功的反馈与练兵,同时,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5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反思:

  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多次出现,与《纲要》十分贴近。我认为:

  一、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科学活动。

  小班、中班、大班年龄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渐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6

  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内容后,我发现在《指南》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多次出现。所以我认为: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 我的收获

  《指南》对3—6岁儿童科学的发展目标作出了更为细化,更明确的阐述,如;

  (一)科学探究与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3、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4、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5、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6、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

  (二)数学认知教学建议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形象性和趣味性。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3、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4、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会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科学领域分成了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这是因为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都很密切,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和学习与发展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内涵。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指南》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侧重于数和形,这是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的最核心的内容。下面是对数学认知领域三条目标的解读。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第一条目标尽管与数学内容有关,如涉及了形状和模式,但它最后落实在对数学的态度和体验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上。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数学内容本身,但近年来人们在关注数学内容的同时,开始关注数学学习中过程性能力的培养。如美国的学前和中小学的数学标准分为内容标准和过程性标准两个部分,内容标准提出了儿童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过程性标准则提出了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推理和证明、交流、联系、数学的表征。数学学习的过程性标准的提出反映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局限于数的知识、概念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能促进综合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儿童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1.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这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让儿童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重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数知识的习得是和许多具体的情景相连的,但他们最初在不同的情景中并不会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整合。如儿童学会数数以后并不能马上就运用数数的方法去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或理解数数与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还包括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正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第一条目标期望儿童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需要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景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3.强调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感知和操作经验在儿童早期数概念的学习和发展中极为重要,儿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首先在实物操作的水平上表现出来,然后逐步发展到表象水平,最后发展到抽象的符号水平。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尤其如此。儿童早期往往更容易关注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特征,会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直接联系的活动,而数学反映的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关系,往往很难引起小年龄儿童的兴趣,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引发他们的兴趣就成了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第二条目标涉及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量的比较、基数概念、集合比较、序数、加减运算,也涉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包括数的表达交流、数的表征。相对而言,数的学习是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它既涉及对数的抽象逻辑关系的理解,也涉及学习和运用人类发明的抽象的阿拉伯数字符号系统。

  1.量的比较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感知来了解和比较物体的各种特征。如通过积木来学习长度、重量和面积的知识,通过玩沙玩水来学习容量的知识,等等。第一条小目标所涉及的大多是连续量,如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容量、面积等属性的比较,只涉及一个非连续量:多少。这条目标对小班儿童的要求是理解有关大小、多少和高矮的概念,并能准确使用这些术语,即要求儿童在两两比较的情况下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量的特征。对中班儿童的要求是感知和区分粗细、长短、厚薄、轻重。同样是要求儿童能理解这些概念和会用相关术语描述物体的特征。对大班儿童的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5~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理解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如在三个物体相比较的情况下,儿童能说出物体B小于物体A但大于物体C。

  2.基数概念

  掌握了基数概念说明儿童在数物体时已经理解最后说出的数是这一组物体的总数。数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通过具体情景和与实物有关的数数来学习基数概念。《指南》仅对小班儿童提出掌握基数概念的要求,具体涉及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按数取物是掌握基数概念的标志。如要求儿童从放有20颗纽扣的盒子中拿出5颗纽扣,儿童若能准确地拿出5颗纽扣则表明儿童已经真正理解了5的基数含义。说出总数是按数取物的前提,但能说出总数并不一定说明儿童真正理解了基数含义,因为儿童有可能是在一种模仿的水平上完成数数过程的,并不明白最后所说出的数代表整个集合的数量。根据已有的研究,要求小班末期的儿童掌握5的基数概念应该是最低要求。

  3.序数

  儿童序数概念的发展晚于基数概念。《指南》对中班儿童提出了“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的要求。在这个年龄阶段,一般要求儿童掌握10以内的序数。

  4.集合比较

  运用数数来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活动。它涉及多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之间的协调。从2岁半开始,儿童已逐步开始辨认4与5的多少。到3岁半以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比较4与5的多少。儿童先学会比较两个等量的集合,然后才会比较两个不等量的集合。《指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都提出了集合比较的要求。对小班儿童的要求是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儿童一一对应的能力在4岁已开始发展,但发展得并不理想。研究发现,儿童这一能力的表现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在把物体排放成一一对应的状态时,儿童才会使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反之他们不会自发地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儿童还不会运用数数来比较的话,他们往往会采用估猜的方法。事实上,5以内的数量一般采用目测的方法就能比较多少,不需要用到一一对应的方法,所以一一对应的方法应该应用于比较5个以上的物体,即超出目测的范围才有实际意义。《指南》对中班儿童提出“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的要求,应该是可行的。

  5.加减运算

  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能力在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来。在掌握基数概念以前,儿童就已经知道添加或拿走物体的行为能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增加或减少。这种有关物体的增加与减少的感性经验是学习加减运算的重要基础。运用实物的加减运算,不仅能帮助儿童真正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也为以后的心算与书面运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指南》对中班和大班均提出了有关加减运算的目标,但侧重于儿童对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中班的目标是“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这是希望儿童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真正理解5以内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大班的目标有两条,一条是“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对大班儿童来说,通过加减运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提高运算技能。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意味着儿童能在实物操作的水平上理解10以内符号的意义及其数量关系,而不是仅仅会背诵几加几等于几的结果。另一条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条目标对儿童加减运算的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儿童可以使用任何策略来完成加减运算,包括实物、借助手指、口头数数或心算。

  6.表达和交流

  第二条目标中蕴含了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所谓表达和交流即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如采用图画、符号、地图等方式来说明或解释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的过程。儿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通过这种交流,他们能学会运用更准确的数学语言、数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理解。交流能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并促使儿童对这一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儿童的口头数数交流最初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对食品和玩具的需求上。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在与周围人的接触过程中,儿童学到了许多有关数量的词和意义。他们也学会了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这些概念,但往往在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理解时出现困难。

  对小班儿童提出“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的要求;对中班儿童提出“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的要求。这两条目标既期望儿童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同时希望他们能学会运用数学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7.表征

  第二条目标中还蕴含了“表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儿童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如手势动作、实物、绘画、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征对数的理解。各种表征手段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有助于儿童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儿童从具体的数表征向抽象的数表征过渡。《指南》对大班儿童提出了“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要求。学前儿童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大多是在实物或口头数字的层面上进行的,而到大班末期,我们希望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从具体到抽象,能够在书面符号表征的层面上反映出来,如运用简单的表格、数字符号等。这条目标既是对儿童表征能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儿童最初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的要求。它期望儿童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能运用多种手段来表征数据。例如,今天户外活动,我们班有多少人选择拍球,多少人选择跳绳,多少人选择走平衡木。

  三、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空间感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儿童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世界,还有利于儿童学习数学的其他内容。如当儿童比较形状在空间中的方向和位置时,他们也在学习与“测量”有关的概念和术语;根据形状或其它几何特征进行分类的经验也是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摆弄几何形状有助于儿童熟悉方位以及其他空间术语,提高语言和阅读水平;在美术活动中,空间关系和几何形状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空间感和空间概念的建构与儿童的许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美术、科学、音乐、阅读和游戏等。

  1.形状

  儿童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几何形状,他们通过多种活动和材料,如积木、粘土、折纸、几何拼板、画画、计算机游戏等来学习和表征几何形状。《指南》对小班儿童提出“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主要是对形状的整体认知和命名的要求。一般来说,小班儿童刚入园时已能认识3~4种形状,到小班末期可能认识6~7种形状。圆形与三角形是儿童最早掌握的几何形状,其他形状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半圆形等。

  对中班儿童的要求有两条,一条是“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这主要是指对各种形状的特征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如对边和角的认识,并能用图画或积木、油泥等材料对形状进行表征。另一条是“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对形状进行分类要求儿童从对单个形状的认知扩大到对同一类形状的了解,如不同形式的三角形:对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形状的分类有助于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比较形状的特征,加深对形状的认识,并从中抽象出一类几何形状的共同特征。

  对大班儿童的要求是“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在中班对形状进行单独表征和对相似形状进行比较和概括的基础上,要求大班儿童能通过对形状的有创意的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产品”,并能用图画表征出来。这条目标综合了几何形状、形状的组合、空间表征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等多种元素,并涉及了二维平面和三维形体之间的转换。

  2.空间

  教师可通过特定的玩具材料、手工制作、计算机游戏、示范、故事和其他方法来丰富儿童的空间相对位置和关系的知识。

  《指南》对小班儿童的方位概念的认知提出了要求,“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研究表明,小班末期的儿童大多数已经理解了上下、里外和前后的方位词,其中对“上下”和“里外”的理解好于对“前后”的理解。对中班儿童的要求是“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增加了“中间”和“旁边”的方位概念,且要求儿童能用这些方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这意味着儿童不仅要在静止的状态下认识方位,还要能在物体动态的情况下来关注物体的方位和空间关系。对大班儿童的要求有两条:“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第一条目标涉及物体的空间方位表征以及实际物体的空间方位与符号表征的物体方位之间的对应。这里所指的简单示意图可以是物体的方位图或简单的地图。第二条目标要求儿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区别左右。

  从数学认知的内容来看,三条目标都强调了儿童在感知层面体验和学习的重要性。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的感知经验确实很重要,它是形成数的抽象概念的前提,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涉及对事物之间抽象关系的认识,因而数学学习光有感知经验还是不够的,它只是第一步,对感知经验的反思和抽象才能帮助儿童真正理解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的分类、排序和模式没有作为《指南》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分类、排序和模式一直是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也是欧美国家学前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指南》尽管在数学认知领域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排序和模式的教育目标,但科学领域还是涉及了有关分类、排序和模式的初步技能,如要求儿童“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发现和体会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体比较整齐、美观”。我们认为,在教育实践中,把分类、排序和模式认知活动作为数学教育的内容仍然是可取的。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8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进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进程中,不但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惟,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渐发展逻辑思惟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起探究愿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视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构成受益毕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幼儿思惟发展以具体形象思惟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寻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反思:

  我发现在《指南》中,“激起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视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换”屡次出现,与《纲领》十分贴近。我认为:

  一、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

  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资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视察实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换实验的进程,让幼儿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展开科学活动。

  小班、中班、大班年龄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视察,发现其明显特点;中班进行视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视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写不同种类物体的特点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步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点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良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9

  近期,通过自学的方式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中的艺术领域进行重点研读,并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到《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感觉它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我在工作中准确找到方向。下面,我就《指南》中艺术领域谈谈自己的感受:

  《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其中,《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就艺术领域方面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比如,“带幼儿观看或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在这方面,平时我们做得比较欠缺。特别是在美术作品方面,更多的也是蜡笔画、颜料画的学习与尝试,对于民间手工艺品、剪纸、泥塑捏面人等其他形式的接触也很少。平时我们会自己找理由,认为孩子的.经验如此,或者从教师自身出发,这几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有利于组织集体教学。我们为什么不从孩子的发展考虑,为什么脱离了我们教育的主体和宗旨呢?比如我现在的幼儿小班,也许让孩子们真正领会或者学会一些离已有生活经验较远的古典艺术等,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接触,耳濡目染一下,为以后的学习铺垫,拓展孩子们学习的广度。

  对照《指南》、寻找差距,这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能力水平的有效举措,是我们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将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工作指南,继续对标对表,创新方式方法,扎实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力争让孩子们获得科学全面的发展。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0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对《指南》有了新的理解。我深深领悟到,“做中学”是科学活动的一种良好教育活动模式。它充分的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这次学习的心得有以下几点:

  重视情感目标的发展。在《指南》的科学探究中的第一条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好奇是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是幼儿探索的动机基础和内在动力,正是由于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保持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不能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来求取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为幼儿探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科学活动。《指南》中小班、中班、大班年龄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班最简单,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大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标层次逐渐递进,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突出各年龄班的培养重点,使我们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目的更明确,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生活情境中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尤其是数学这种抽象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创设情境:意识通过一日活动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如吃点心时学习点数,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也能帮助幼儿理解数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二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如在小班主题“小司机”中创设超市送货的情境,幼儿学习给货物分类、数物对应的经验。

  总之,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根据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的内容及指导原则,用主观上的行动,努力改善客观环境,让家园配合起来,共同鼓励、支持幼儿探索科学活动。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幼儿共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1

  历时两次,8月15日金太阳教育学习考察,听了两位教师有效课堂学习指导讲座。同时,8月26日下午,在学校多功能厅听取了湖北大学教育科学院叶教授的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的讲座。这些讲座,带者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沐浴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学习;展示着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聆听这些讲座,让我再次感受到,新课改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赋有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目标——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学习中体会到,有效课堂学习的实现,教师依然要做到: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有效课堂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人才需求,需要新的学习指导模式。新的学习模式,需要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指导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有效课堂学习指导实践,继续推进新课改

  全新的课堂学习指导形式需要教师的大胆实践与实践检验,地理学习指导采取了157有效课堂的实验学习指导发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关注学习效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目光看见的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单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简单发展。教师的每节学习指导必须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通过学习指导模式的建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充分的想象中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脑袋用活,把思维打开,贯穿经验,敢于质疑,富有开拓性、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理性指导与感性实践相结合的双效学习机制。

  3、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教师要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工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要由学习过程的指挥者、传授者、说教者、解惑者向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存储器向知识的筛选器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的教学生学向现代的让学生学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悟道、自学、探究转变。

  教师的三个转变既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教育实践策略的转变,实现这些转变是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由之路。

  4、实现有效学习,教师还应该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有效课堂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日趋完善,教师熟悉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以教材为导案启发拓展。课堂角色发生的变化,让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经验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合作与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交流、互动让教师看到了自主学习课堂的生命与活力。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自学、合作、创新、探究、实践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指导下的有效教学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有效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潜力与活力的终身发展人才铺路。

  在假期学习中,我发现《指南》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看了语言领域的第一点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不怎么说话,或者说,说得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课的时候,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难得有匹黑马冒出来,让我欣喜一下。这让我很是郁闷。但仔细想来,问题总还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寻找,慢慢发现,再慢慢改变。能力强的孩子总是很能说,也表现很积极。那些知道却不愿意说的,我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从懒洋洋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共享。能力较差的孩子尽量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或把提问放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后面,让他们如小鹦鹉般跟着其他孩子学说。

  在语言活动时,有时候让孩子们看着图说一句话,请一个孩子说了后,我不断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能不能说得更好听?这样也刺激大家一起动脑筋,说得更好。这一点我发现很有用,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用到。

  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随着教育观日益深入人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家庭教育对幼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自身言行的影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全是大人,因此,他们接触的环境其实是一个成人的环境,而幼儿园的环境与家庭环境及教育毕竟不同,在这中间家长和老师就承担了桥梁作用。

  《 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为了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应关注幼儿的活动和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们做错了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们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在“语言”部分,《指南》建议成年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如: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同时建议成年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结合情景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要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幼儿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2

  《指南》是分别对 3~4 岁、4~5 岁、5~6 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部也标识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通过认真学习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这次学习,把我日常的一些经验做了归纳与整理,让我做起事来更清晰。

  学习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 3~4 岁、4~5 岁、5~6 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每一个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更要高度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幼儿自理、自立。

  语言方面,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与特殊照顾,帮助他们提高。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科学方面,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还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艺术方面,要能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的'创造的快乐,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乐趣。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就能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与家长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使孩子进步。

  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表达。再结合《指南》把我们的幼儿园办得更好,使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园里都能得到充分的潜能开发和提升。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3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指南》提出了每个阶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让幼儿 “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同时,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幼儿的活动和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学习《指南》,我又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将以《指南》的精神来指导自己未来的教学工作,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实践,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提出了更细化、更明确的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下面我谈谈学习的一些体会: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充分阐述了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强调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经验、兴趣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差异,不能一刀切地评价孩子的发展等等内容。此部指南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与《纲要》里面的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相比,提出了更详细、更具体的目标。每个领域分为子领域、目标、子目标,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老师怎么教提出了要求。后面还提出教育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这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我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指南》的学习,对我们老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关注幼儿的健康,根据教育目标创设适合幼儿身体发展的游戏,让孩子体格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关心幼儿,热爱幼儿,平等对待和尊重幼儿。因为爱是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最基本的前提和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具有适合个体发展的.机会,积极鼓励幼儿操作、探索和与人友好交往,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习了《指南》,老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育儿知识,让家长认识孩子发展的规律,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怎样做才是适合孩子发展的,也让家长意识到“小学化教学”“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新家长育儿理念,共同树立科学教育孩子的思想,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家园配合教育,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得到科学的发展。

  有了《指南》,接下来我会更深入学习,以专业的知识、灵活的反应,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 1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它是我们幼教人的枕边书,是我们翻阅无数次图书中的一本。

  《指南》语言教育建议的篇幅中是这样表述的: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口语的发展。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主动与成人、同伴进行语言交流。不仅鼓励幼儿说,还要为他们多提供阅读机会和听的机会,锻炼幼儿集中听的习惯。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过语言获取信息,逐步使学习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以及实践工作的经验,我感触较深的是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爱说、会说,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表述句式完整正确,吐字清晰。有的孩子想说但表达不清楚,或者说词不达意,教师需要给出较多的引导或者问题才能正确接收表达者的意思。还有的孩子不爱说,基本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或是不愿表达。幼儿所体现的多种差异来自多方面原因:个体发展差异,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等。

  但后天因素的影响对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与观察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尤其是父母与孩子,如果经常沟通、聊天,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孩子的表达水平基本上在同龄中都属良好状态。如果情况相反,父母与孩子很少沟通,基本上都是隔代陪伴,那么孩子身上的状态也会有所体现。

  在幼儿园中,我们要更务实的遵循《指南》的建议,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幼儿讲话时,老师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指南》科学领域心得体会01-28

指南语言艺术领域学习心得体会03-29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01-12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02-24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03-18

生物科学专业涉及领域04-14

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08-12

(优选)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1-30

幼儿园指南语言领域培训心得(通用14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