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29 18:54:57 节日作文 我要投稿
- 清明大祭作文 推荐度:
- 清明节英语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清明作文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作文 篇1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儿来轻轻唱……蒙蒙细雨中,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但唯一清晰的是外婆的那张布满皱纹的笑脸。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去自摇,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姥姥地地主家的女儿,在家业没落之后嫁给了大字不识的外公。生活虽苦,但她仍活得很讲究。她每天都会换衣服,即使只是那么几件暗色的粗布棉衣。梳头也要用去好长时间,对着镜子,梳理得纹丝不乱。她出门前,一定要弯腰掸去鞋面上哪怕少少的灰尘。记忆中,更多的是姥姥干完一天的活儿,拿个旧藤椅坐在门前,沐浴着一天中最温暖的阳光。微风过处,外婆的粗布棉衣散发出熟悉的味道,那破风挑逗的衣角挑逗了我整个童年。
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家世的变故的姥姥一双细嫩白皙的双手变得粗糙暗黄,地双握笔的手在岁月的打磨下磨去了所有的风华,变成了孩子们身子一件又一件花衣裳,变也了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童年的记忆有大部分遮盖在院中那棵大树下。姥姥坐在旧藤椅上教我认字,她用长长的树枝在地上写,我就拿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用小树枝在地上学着划,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我知道的'字也越来越多,到了上幼儿园时,我已是全班识字最的小朋友了。我的童年充溢着密密麻麻的字,至今仍是记忆中靓丽的风景。
姥姥的身体一直都很好,但在七十岁时患了肺炎,由于治愈不及时,转成了肺心症,几个月后,不堪病痛的姥姥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记过离开了……她在时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她走后才惊觉她是如何变成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眼泪不足以表达我的悲伤,哀莫大于此。
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儿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又是清明雨上,拍菊寄到你身旁。
清明作文 篇2
清明节,姨姨从老家寄来了一大箱艾草,于是外婆准备做清明团子。
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传说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天只能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饭。现在寒食节和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吃冷食这个习俗保留了下来。
很快糯米粉揉好了,馅料也拌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外婆开始示范,大家都围了过来,包括我的小妹妹。只见外婆揪了一团糯米粉,用掌心压平,把馅放在中间,把边上的'皮子拎起来,捏在一起,倒扣在铺满树叶的蒸锅上。接着,大家都做起了清明团子。我把糯米粉搓成圆圆的,使劲一压,然后放上馅,把皮子边拎起来,黏在一起。外婆一个劲地夸我做的真好。妹妹皱着眉头憋着嘴沮丧地说:“我做不好。”妈妈接过妹妹的清明团子,蹲下来,对妹妹说:“你做的这个团子很好啊,小小的,妈妈可以一口吃一个。你多做几颗给妈妈吃好不好?”
十几分钟后清明团子出锅啦。打开锅盖,一个个深绿色的富有光泽的清明团子排列在蒸锅上,清香扑鼻而来。妈妈端了一盘清明团子放在餐桌上,大家围着餐桌吃起清明团子。妈妈说:“今年很特别,大家一起做清明团子,一起吃清明团子。”
年年艾叶青,年年果泛香。长大以后,我肯定还会怀念起这种味道。
清明作文 篇3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有这么多,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又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起雨纷纷,我们在烈士墓前就时下了一点雨。这时间,这事情和这天气可真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相仿,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习俗。
清明时不仅要祭奠先辈们,更少不了清明习俗。比如说:做艾饺、做青团、放风筝……
其它习俗我不会做,但我会做艾饺。艾饺有着绿幽幽的外皮。饺子里面有咸菜、笋丝、香干、肉丝这几味馅。先把它们切成丁,在锅里炒熟。这样先就好了,然后把面粉倒进一个脸盆里,用烧开的水慢慢的往下倒,一边倒一边搅,放上挑选过艾草。等面粉全湿了就开始揉,手拈一把面粉在脸盆里滚来滚去,直到面粉团很软可以包了。把面粉团搓成一个一个圆圆的`,慢慢的从边上按下来,按好你会发现本来鼓鼓的一团现在有一点扁了,中间有一个洞,把馅放进去,包起来,花纹一个一个捏上去捏到尾,就好了。放进锅里蒸一下可以吃了。一开锅,我不顾烫,马上拿起一个塞进嘴里,皮软馅香,但是!好烫啊!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有趣的习俗。
清明作文 篇4
踩着被雨浸湿的窒息的泥,那细腻的触感冰冰凉的滑入指隙,白皙的皮肤衬着淤黑的泥,是谁比谁更干净!什么是物是人非,什么是泪留断肠,也许这就是清明。
斜雨沙沙透窗寒,谁知人事尽待老,却不忘一句微言傲。暮然四顾坟茔林立,那是一种超脱生命的壮阔,没有惧怕,是洒脱的自然,爬满伤痕的心偷偷舒展,亡灵的安慰——恬静、安详。我不是悲的恐怖,只是怕了虚伪,这悲伤悲的多么悲哀啊!
用多少惆怅才能谱一曲悲伤,生命的每一处罅隙都绽放着明媚的忧伤,用生命去流浪是不是就会遗忘。清明啊清明,请你告诉我这雨不是你在哭泣,看惯了离愁的你应该麻木!或许请你告诉我,其实你才是最多愁善感的一个。可你什么也不说只是流泪。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依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一拆两行又是清明雨上……”
歌声又起,心思又去,流掉了泪才不会氤氲着双眼。看不清这世界,这鬼节,所谓的痛苦只是装饰,所有的悲哀只是背景,所有的人都在哭泣。
点滴的雨布满潮湿的腥泥的`气息,这雨季什么时候才会停。环抱双膝触摸到骨骼的坚硬,听见心脏低低的沉吟,这生命是坚强还是无力?似乎很随意就可以结束这场游戏,但是在刻意也无法开局。
被风吹下泪,才明白这给季节的伤悲,春日布满生机又要清明如何活下去?冥尘飘洒,黄昏的天际沉寂,再过一会儿这个时节就要离去,留下悲伤是她的回忆!
清明作文 篇5
梅港位于余干东南部,是西汉大将梅鋗故乡和明理学家胡居仁墓葬地。清明时节,从县城驱车30公里,博友陆小锋热心作陪,同博友周锋荣、江锦灵在梅港作踏春吊古之游。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小雨中,我们一行来到位于梅港乡古街边的西汉大将梅鋗英灵安葬之所——应天寺。
梅鋗是越王后裔,越国灭亡之后,越王后裔中的一支散居古干越一带,更姓为梅。梅鋗出生在梅港村,据载,他“虎背熊腰,魁梧英俊,臂力过人”。秦统一天下时,梅鋗率人马,跟随当时的越王至南海(今广东一带),居台岭(今南雄市梅岭一带),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拥兵据守,当地百姓称“梅鋗城”。 梅鋗这批越人在台岭休养生息,艰苦创业,屯粮练兵,称雄一方。他们带来的吴越文化、生产技术等,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反秦起义爆发后,梅鋗决定率领部队前去番邑投奔同乡吴芮。吴芮派梅鋗率百越兵前往南阳,与沛公刘邦合兵一处,直取咸阳,梅鋗率领的这支队伍在战斗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破秦后项羽论功行赏,吴芮被封为长沙王,梅鋗被封十万户侯。刘邦统一天下后,梅鋗又被封为“台侯”。 公元前196年,梅鋗去世。梅鋗部属及其家人历时数月,才把他的灵柩运回到故乡梅港。几百年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英雄,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应天寺,塑像供奉。
据载,应天寺建成于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间,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依山而建,前后两进,下低上高。因无重要佛事活动,寺大门紧闭,只开侧门。进得院来,当中是五级宝塔香炉,塔檐六角,云龙吐珠,每层两侧各一铜质銮铃。山风吹过,泠泠作鸣。据记载,旧时,应天寺前殿正中供樟木雕成2米多高梅鋗塑像,两旁6小将,隔壁与梅将军相背而立3尊弥陀佛,大佛两旁是八大金则;后殿为观音堂,两旁是十八罗汉。但岁月沧桑,又近信江,洪水侵袭,寺庙屡经重修,如今于前殿中央,却只见弥陀大佛。20xx多年前西汉大将、留于我笔端心中梦里的家乡英雄、曾被当地人称为“梅王”的梅鋗呢?
在右侧小殿,我们总算找到了这座寺庙的真正主人。小殿内有两尊塑像,右侧真人身高、黄脸黑髯、红色披风、金色战袍、气宇轩昂、仗剑肃立者,非梅将军莫属了!左侧塑像高约一米,捧剑坐立,表情恭敬,应该是梅将军随从吧。史载,这位秦汉之际征战沙场、叱咤风云的梅将军封侯之后,“食台以南诸邑”,但实无封地,因为当时台岭以南已为南越王赵佗所据。故唐代罗隐有诗言:“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而今,穿越20xx多年的时空,原本寺庙的灵主,更只能落寞的.侧身于偏殿,承受着凡夫俗子的冷遇。着实为梅将军抱打不平!
离开应天寺时,寺庙老居士给我们讲起了“梅王省亲误杀爱子”的故事。据传梅鋗先在番邑东湖练兵,后率军居台岭,在外转战16载,有一次终于乘船回到家乡。眼看快到梅港,不料突遇一个15岁左右的少年在岸边手持弹弓将其帆索打断,所乘大船只得临时靠岸。性情暴烈的梅鋗跳下船,一把夺过少年手中弹弓,一弹弓就将少年射死。回家之后,从妻子口中得知,自己当年离开之时,妻子已有身孕,如今儿子已有15岁。他喜出望外,忙让妻子把儿子叫出来相认,妻子说儿子去河边玩弹弓至今未回。梅鋗大惊,问明儿子特征,方知自己误杀爱子,悔恨不已。此后梅鋗从不滥杀,得到百姓拥戴。
老居士还领我们去看了附近的梅港古街,以及信江边的古码头。断瓦残垣、芳草萋萋,窄窄的古街在信江岸边延伸,2米来宽的麻石板坑坑洼洼,留下岁月深深浅浅的印记。古码头边上,用来系船的铁环让人隐约窥见当年码头的繁忙,而如今只有江流无声。陆兄指着远处一个古老的埠头说,那叫“太子埠”。当年“梅王”爱子就是在这里用神弓弹断帆索的吗?虎父无犬子,可惜虎子竟让虎父枉杀,真令人痛惜不已。当地百姓给这里取名“太子埠”,也许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少年英杰,表达惋惜之情吧!杀子悲剧似乎预示了将来,20xx多年过去了,当地梅氏越来越少,据老居士说,当地最后一个梅氏女于30多年前去世,周边再无梅姓。
午饭后,沿昌景公路继续前行约4公里,继续我们的吊古之旅。我们来到一个叫大山底村的地方,在当地一位周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去村后明理学家胡居仁墓地拜谒。
胡居仁,号敬斋,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为明代著名布衣理学家。据载,胡居仁幼时非常聪敏,有大志,喜读书,时人谓之“神童”。 及长,博览群书,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他“醇正笃实,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过于其师”。后四处游学访贤,与当时许多有名学者交游,探讨学术。曾会讲于弋阳圭峰、余干之应天寺,开明代会讲之先河。他的学术思想不落窠臼,丰富和发展了程朱理学,自成一体。后建屋讲学于余干梅溪山中,先后创办南谷、礼吾、碧峰等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学派——“余干之学”。期间两次到全国闻名的白鹿洞书院掌教,并制订学院学规。据文献,明代理学大家有15人,其中就包括胡居仁与同时期另一位余干人张吉,在当时为余干赢得“人文之盛甲江南”的美誉。
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胡居仁去世,终年51岁。他一生清贫,死后只留下一女,家徒四壁,然而他的学术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逝世百年之后的万历十三年(1585年),胡居仁被崇祀孔庙,并被追谥文敬。
经过村前四棵合抱古樟时,周老师告诉我们,这四棵古樟传为胡居仁死后其女亲手所栽。古代有为父母守灵三年之俗。一代贤人仙逝之后,胡氏女定是在此搭起简易灵棚,每日祭祀,并手栽樟木,寄托哀思。
踏着泥泞小路,我们爬上一座大约海拔30米的小山,周老师告诉我们,这叫狮子岭,当年理学家胡居仁就安葬在这岭之下。前面那几块田地,以前是胡家人的祖业。岭前有坳,据说当年胡居仁的灵柩就是通过岭下面的甬道推进椁中的。因为传说胡居仁死后,皇帝曾赐其18颗金头,所以曾引来盗墓的人,但由于这座岭比较大,盗墓的人没有成功。
虽然知道一代儒学先贤胡居仁埋葬于此,可要找到先贤的墓碑却很困难。不知何时起,这里已成为附近李姓村人的祖坟山。目光所至,是大大小小的墓葬,一块比一块新的墓碑,以及清明两天祭祀的香烛和花束。好不容易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不起眼的墓碑,碑石陈旧剥落,上面刻有“明从祀先儒胡文敬公之墓”几个字,碑前残香零落,显然已很久无人拜祭,显得无比落寞。我们黯然伫立良久,惜乎没带来一束鲜花,献祀于先学大儒灵前。
在凄清的小雨里,我们心情有些沉重地离开了安葬明理学家敬斋公的狮子岭。山路旁,杜鹃花在热烈的盛开;那四棵古樟,在雨中显得是那么肃穆,似在向人们无言的诉说……
清明作文 篇6
星期六7时,一群可爱的校园记者背上行囊,兴致勃勃地来到东方红广场集合。原来,市实验小学的校园记者今天要去开封清明上河园采风。
“出发了,出发了。”随着车的驱动,校园记者欢呼起来。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共同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美的歌声在车里回荡。不知不觉,车已经行驶在美丽的黄河大桥上。“看啊,黄河!”不知谁大叫一声,一车校园记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把目光一起投向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河面上微波荡漾,河水哗哗歌唱,水面上方迷雾茫茫,就像给黄河母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这时,漂亮的'导游阿姨发话了:“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清明上河园啦。”我兴奋不已。
我们终于抵达清明上河园,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雄伟的张择端雕像。只见他手捧一卷《清明上河图》,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好像正在向游客述说着北宋时期开封的市井风情。入园参观了,我们满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观看了“气功喷火”。太神奇了,熊熊烈火从表演叔叔的嘴巴里喷射出来,他居然安然无恙,不禁让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在王员外招婿的表演现场,只见一个身穿绫罗绸缎的漂亮小姐站在绣楼上,手拿红绣球,谁要是接到她抛的绣球谁就是她的新郎,真有趣!台下观众兴奋地望着,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那边好热闹啊,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走近现场,原来正在进行女子马球表演。只见那些身穿宋代贵族服装的阿姨们,在马背上一边追逐,一边用木棍打球,十分威武。听导游阿姨介绍:“在古代,这是皇宫里嫔妃们的娱乐活动。”
快到中午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品尝了开封有名的灌汤包子,味道好极了。吃完午饭,我特别来到卖各色礼品的小摊前,给妈妈挑选了一个精致的小香包。不远处,还有艺人在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十分有趣。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采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