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

更新时间:2023-01-12 10:10:37 乐怡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厦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节日民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厦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厦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厦门春节习俗:十六“尾牙”敬土地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因为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这一天,许多商家会开展聚餐、联欢、奖励员工等活动。

  土地公,又名土地、土地爷,尊称“福德正神”,是闽台地区庙最多、信仰最广、影响面最大的民俗神。

  厦门春节习俗:廿四“送神”清房屋

  快过年了,也是厦门家家户户需要大扫除的时候,按厦门旧俗,只有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方敢百无禁忌放心搞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过去人们迷信,认为神无所不在,平时说不定附在什么物件上,贸然动之恐怕惹火了神灵,况且拿个驱除邪祟的扫帚在“神”的上下左右挥舞,那岂不是对神大大不敬?故只有等神们离开家里上天之时,才敢趁机清除卫生死角。

  十二月二十四所送之神主要是以“灶君”为首的家神,据新编《同安县志》记载,相传灶君乃玉皇的女婿,是灶神、门神、井神、厕神、中雷神家堂五祀之首,二十四这天会率家宅神上天汇报每家一年善恶,以定凡间奖惩。故二十三夜里十二点一过,家家户户即以三牲、汤圆、饴糖、米糕、甜(米果)祭灶,供品故意做得又甜又粘,以期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嘴甜心甜,确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据说北方人更逗,干脆不客气的用糖糊住灶王爷之嘴,假如灶王爷真的有知,受此嘲弄不气死才怪!厦门人醇厚,可万万不敢如此对神灵无礼,还得大鱼大肉诚心祭祀,期望家神们能替自己隐恶扬善,多多美言几句。

  厦门春节习俗:廿九围炉贴春联

  二十九要祭祖,贴春联,围炉吃年夜饭、守岁。

  春联以红纸书写,新丧之家用青联以示哀思。当晚先祭祖,后围炉吃年夜饭。俗话说,廿九暝,做狗也要吃一块肉。故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起码也得有块肉。吃完了要留一晚米饭,以便第二天(正月初一)插“春花”、摆神案供“春饭”.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接下来就是守岁,给小孩分红包。熬到十二点一过,迷信人家抢先敬天公。年轻人、小孩则欢呼新年到来,喜迎新的开始。

  旧时闽南门上贴“福”字,极为讲究正中,忌讳贴歪了,认为不吉。近年受北方影响,“福”字也跟着倒贴,一来“福”倒即“福”到;二来认为“福”脚朝上,“福气”不跑。

  厦门春节习俗:正月迎来送往忙

  厦门民谚云:“正月初一贺新正,会友探亲情;正月初二请女婿,初三犯忌无客来;初五过开,初六养肥”;说的就是厦门民间从初一到初六活动安排习惯。

  所谓的“探亲情”就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年。初二则是女婿上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做女儿的这一天都要拖儿带女、拉上丈夫回娘家给二老拜年、送礼,吃顿高高兴兴地团圆饭。至于谚语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因此初三上门对古同安(今厦门区域)的人来说自然不大吉利成了“忌讳”.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其实,近年来极少有人去理睬这个“忌讳”.

  “初五过开,初六养肥”说的是在农业社会里,到初五“节”算过完,“过开”即女人们开始要打开机械纺纱织布了。男人们也要积蓄肥料;以备春耕了。

  厦门春节习俗:上元佳节观花灯

  古厦门虽地处“天涯海角”,但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明清时期起元宵节各社区就有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据《同安县志》记载,元宵节不管是城里乡下热闹非凡,民间艺人化妆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神仙、妖怪组成浩浩荡荡的歌舞阵,或城里街上或乡村旷地或挨家挨户表演节目,称为“闹元宵”.民歌《上元暝 正月半》唱道:

  “……迎暗灯,看鳌山,南曲自弹又自唱。弄龙套宋江,车鼓公对车鼓旦,歌仔阵,相连接,蜈蚣座,接归拖,挨挨阵阵真好看……”

  民歌中的“迎暗灯,套宋江,车鼓弄、蜈蚣阁”等文艺形式,除了“迎暗灯”已失传,其他项目在现在的文艺踩街队伍中还可见到。“套宋江”又名宋江阵,由习武之人扮演梁山好汉游街串社,走到哪表演到哪,单打,双打,小组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有。

  “车鼓弄”也称“车鼓舞”,相传出自同安新圩的一对卖豆腐的夫妇。这对夫妇磨豆腐常要到三更半夜,困倦时两人便互相唱民歌逗趣。有一天深夜,店前刚好借宿一个民间艺人,听到两人的逗唱很感兴趣,便将歌谱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固定的表演程式。由一男一女扮一丑一旦,称“车鼓公车鼓婆”.公婆抬一个象征石磨的挂彩竹筐,手持旱烟筒、蒲扇等道具对唱,歌词通俗诙谐。

  “蜈蚣阁”(即“蜈蚣座”)则源于神话故事。传说某村盖王爷庙时惊动了蜈蚣精,蜈蚣精兴风作浪,搞得王爷庙盖不成。“王爷公”一怒之下收服蜈蚣,变成自己的部将,后来蜈蚣精修炼得道,成为“百足真人”.人们制作蜈蚣阁意在“驱除邪气”.阁以数节木架接成可转动的长阵,阵前后装饰成蜈蚣头尾,架上端坐扮成古代故事里有名的幼童,由壮汉抬着活动,又有锣鼓助阵,很是壮观。

  厦门春节习俗:尾牙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因为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这一天,许多商家会开展聚餐、联欢、奖励员工等活动。

  厦门春节习俗:除夕

  春联以红纸书写,新丧之家用青联以示哀思。当晚先祭祖,后围炉吃年夜饭。俗话说,廿九暝,做狗也要吃一块肉。故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起码也得有块肉。吃完了要留一晚米饭,以便第二天(正月初一)插“春花”、摆神案供“春饭”.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接下来就是守岁,给小孩分红包。熬到十二点一过,迷信人家抢先敬天公。年轻人、小孩则欢呼新年到来,喜迎新的开始。

  旧时闽南门上贴“福”字,极为讲究正中,忌讳贴歪了,认为不吉。近年受北方影响,“福”字也跟着倒贴,一来“福”倒即“福”到;二来认为“福”脚朝上,“福气”不跑。

  厦门春节习俗:拜年

  所谓的“探亲情”就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年。初二则是女婿上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做女儿的这一天都要拖儿带女、拉上丈夫回娘家给二老拜年、送礼,吃顿高高兴兴地团圆饭。至于谚语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因此初三上门对古同安(今厦门区域)的人来说自然不大吉利成了“忌讳”.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其实,近年来极少有人去理睬这个“忌讳”.

  厦门春节民俗概述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厦门新年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飘色

  厦门飘色是传统式民间工艺,始于明代天启年间,(厦门乾务镇人)梁国栋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由江西省传到,距今300很多年的历史时间。乾务飘色多选自民间传说,造型设计独特,加工工艺精美。迄今保存人力抬色的传统式,每组飘色均辅有带路牌、罗伞、固色等,阵容庞大,颜色绚丽,观赏价值强。

  乾务飘色有三台飘色,分别是乾北的“仕林祭塔”、乾西的“大闸蟹过江”和乾东的“喜雀练梅”更为着名。为热烈祝贺澳門澳门回归八周年,泉州市斗门区八音队、斗门区乾务飘色队和金湾区三灶鹤舞表演团近百人,走入澳門的街头巷尾,报名参加“龙狮飘舞大巡街”主题活动,构建出繁华快乐的节日氛围。它是由澳門西区小区机构的“万众欢腾庆回归八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飘色队演出的《观音坐莲》和《哪咤闹海》,备受澳門同胞们的钟爱。

  鹤舞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发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别非遗文化财产名册强烈推荐新项目名册(新当选新项目)。由广东泉州市申请的“鹤舞(三灶鹤舞)”当选,纳入传统式民族舞蹈项目类别的非遗文化财产。

  厦门鹤舞一般在大中型的祭拜或元宵节庆典活动演出,遍布在泉州市金湾区三灶,来源于宋朝,距今700很多年历史时间。鹤舞演出时伴随打击乐器,氛围轻快而热情。

  它是三灶老百姓在长期性的生产制造和社会实践中,效仿白鹤的神情姿势,科学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造就出去的民间舞,长期性历史时间发展趋势全过程中,鹤歌鹤舞依照它原先的模样原生态保存出来。

  上海世博期内,三灶鹤舞将演译丹顶鹤五福临门、寻食、洗嘴、梳毛、玩耍等全过程,造型设计真实,舞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耍凤鸡

  前山凤鸡舞也叫耍凤鸡,其原名为凤舞、公鸡舞。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凤鸡舞游戏道具用篾制成,外形近鸡,扇舞时,无需唢呐锣鼓指引,只是有节奏感的吹哨声指引。

  凤鸡舞有一套详细的演出程序流程:金鸡看望、金鸡嬉水、金鸡梳洗、金鸡探宝、金鸡瑞步、金鸡翩翩起舞,全部阶段演出完,持续反复之上程序流程,最终是“序幕离场”。

  之前村内大中型的祭拜或元宵节庆典,都是有鸿运出行,凤鸡相随,以一只凤鸡、一条鲫鱼为鸿运指引方向的巡街团队。在演出全过程中,能够见到舞凤人到凤鸡身体扇舞,伴随着风哨的演奏,如同鸡的鸣叫声,跟随风哨的节奏感做伸颈、扑翼,用脚来爬沙寻食、啄食,跳出来左转圈圈或右转圈圈的花样演出,或金鸡独立等难度很大的姿势。这一系列姿势,形状栩栩如生,逗人喜爱。

  凤鸡舞是前山的传统式,前山文化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如今前山凤鸡舞各自被列入地市级和省市级非遗文化名册,凤鸡舞还做为演出新项目报名参加了泉州市第一届民间工艺大巡街,并赴澳門报名参加演出。历经塑造,如今可以耍凤鸡舞的年青人现有20多名,这一传统式的民间工艺已经容光焕发新的魅力。

  八音唢呐锣鼓

  八音是在中华古代乐器合奏的名字,依据制做原材料的特性及音标发音基本原理,分成金、石、丝、竹、匏、土、草、木等八类。唢呐锣鼓柜又被称为八音柜,柜前后左右配有斗嘴供两个人抬柜的用处,柜里配有小鼓、铜锣、铜钹、木鱼等敲打传统乐器。八音唢呐锣鼓是斗门农村结婚喜气或民间工艺巡街不可或缺的演出新项目。演出时鼓乐齐鸣,热热闹闹,场景氛围繁华。

【厦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渭南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02-09

怀化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01-26

新余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02-23

荆门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02-18

白城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03-04

攀枝花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03-02

宿迁市过年春节习俗,宿迁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01-27

榆林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榆林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02-18

娄底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娄底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02-11